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征求意见引热议
8月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
征求意见稿同时提出,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或者存储超过1万人人脸信息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属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
人脸识别行业发展进一步深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可以进行二维人脸识别,还可以进行三维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等复杂的应用。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形处理方面的一个细分赛道,可以说,它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同频共振、同步进行的。”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说。
“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正在广泛应用在零售、安防、金融、支付、健康、物业管理服务等各种场景当中。”易观智慧院院长李智分析表示,目前,我国人脸识别领域主要有以商汤、旷视、云从等为代表的AI公司,海康威视、汉王科技、佳都科技等以解决方案为主的上市公司和腾讯、华为、阿里、百度等科技巨头公司。
“目前计算机视觉市场马太效应初显,主流计算机视觉技术供应商均具有一定先发优势。随着多模态、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辅助驾驶等技术应用逐渐落地,应用中对场景理解的需求逐渐提升等影响,非单一技术能力的具有一定规模化优势的厂商竞争优势逐渐显现。”李智说。
“市场竞争格局总体以互联网巨头为主,在具体细分领域也有一些中小企业参与进来,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人脸识别行业发展趋势逐渐从简单走向到复杂、从应用层面的单一场景走向多元化场景。”王鹏说。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表示。
过度采集和滥用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过度采集和滥用现象屡见不鲜,引发社会关注。
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认证的效率和准确性,因而逐步取代了传统密码、验证码等认证方式。
李智认为,虽然生物特征识别甚至可以在用户无感的情况下进行数据采集、识别和应用进一步满足了安防、零售等场景的需求,但也衍生出来了如何进一步保障数据采集和应用的合规性问题。
“从采集端角度来讲,除在涉及到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情况下政府部门委托相关机构进行人脸、人像等生物特征信息采集情况外,生物特征能不能采集、如何应用,应该是由当事人自己说了算。”王鹏说,当下,一些企业在当事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规采集和滥用个人数据信息,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个人隐私。“有企业在进行图像采集之后进行AI换脸诈骗,不仅造成了个人信息的泄露,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洪勇表示,一些人脸识别系统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隐私保护机制,导致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此外,一些机构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歧视性应用,使得社会公平正义受到威胁。因此,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是解决滥用问题的关键。
征求意见稿引发业界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此征求意见稿更加侧重应用范围以及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应用范围和半径,不仅仅是监管技术提供方,更需要关注到包括技术应用方,在管理创新尝试的同时纳入了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原则上还是鼓励多元场景的发展下探索人脸识别的应用与价值。”李智表示,从事后管理向事前报备(备案)、事中审核等延展,监管有范围有半径有要求,可以推动应用方仔细考量应用场景与权限,推动分级管理进一步落实。
洪勇认为,征求意见稿向社会传递了政府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和承诺,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信任,形成更加科学合理且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规范。同时,也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管理要求,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
“之前是法无禁止皆可为,如今有了这些红线,可以更好地支持引导相关行业创新发展。”王鹏说。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又近了一步,其明确表示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
“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多样化技术手段实现。同时,可以对用户的隐私侵犯更小,更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在选择技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技术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选用。”互联网分析师、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说。
“这相当于给了我们一个优先使用级别,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未来有关部门对新技术新应用监管也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王鹏说。
有不少专家认为,不同的技术方案在不同的场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是否选用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责任编辑:范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