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播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动能强劲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 (记者 张伟) 4月12日,《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研发经费与人才集聚加速,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为全国平均水平近2倍;前沿科学与技术融合加深,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11年间增长近6倍,合作发明专利数量增长7倍;科创资本与产业赋能加强,以资本为带动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不断提升。
上述指数报告是由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档案馆)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发布。这也是三省一市4家科技智库第四次共同发布该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1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得分情况。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1年的247.11分,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到9.47%,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能力显著提升,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1年的370.00分,年均增速达到13.98%;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1年的100分上升到2021年的267.25分,年均增速达到10.33%;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到2021年的212.26分,年均增速达到7.8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当前和未来需要不断探索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营造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环境。
报告同时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研发经费与人才高位集聚。2021年,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三成,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5.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从人才流动的视角看,“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流动达到165万人次。研发经费、人才、平台、设施等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加速集聚,形成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支撑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二是前沿科学与技术融合联通。2021年,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达到2.6481万篇,较2011年增长近6倍,41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纳入了区域科研合作网络中。202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3.0968万件,合作发明专利7835件,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86倍和7倍,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国际科技论文合作的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STEM领域,基础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三省一市间专利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学科与技术领域融合联通,为长三角区域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三是科创产业与资本双向奔赴。2021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3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1.31倍,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近3成。截至2022年9月,从上市企业投资流向看,长三角地区1914家上市企业向区域内4381家企业异地投资;从投资机构投资流向看,长三角地区获融资企业数超过1.2万家。
(责任编辑:)